来也动态2016.12.06
前言
湘西苗族在深山崖壁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同时苗族建筑也以极大的适应性扎根在湘西的大地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农耕文化逐渐被其他产业赶超,村中劳动力的外流使得村子里的空置苗居越来越多,且因为缺少人与建筑的共存使建筑逐渐破败,不利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因此提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保护的方案变得非常有必要,既可以通过产业的转变使原有建筑产生新的价值,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延续传统建筑文化。
十八洞村飞虫寨效果图
十八洞村由梨子寨、竹子寨、飞虫寨、当戎寨组成,位于湘、黔、渝3省交界处的湖南花垣县境内,处在素有花垣县“南大门”之称的双龙镇西南部,东与双龙村接壤,南与张刀村相接,西与排达坝村相邻,北与马鞍村相连,距离花垣县城34公里,距离吉首38公里。
此处交通并不那么便利,这也使得村寨的传统格局和建筑风貌保存的较为完整,建筑屋顶层层叠叠的状态与环境非常融合,良好的环境与风貌为发展旅游提供了契机,但是由于以前缺少整体的风貌控制,现在也渐渐出现了一些粗糙的现代建筑,大大的破坏了原有村寨风貌,因此在这次提升规划中,首先从空间布局上提出整合提升,梳理道路体系,调整建筑布局,扩展公共活动广场空间。
十八洞村梨子寨传统屋顶
十八洞村飞虫寨风貌
飞虫寨现状入口由三条路组成一个较为闭塞的三岔口,为了满足后期村寨交通运转,同时也改良入口形象,将现有的已建房屋进行立面改造,屋顶使用当地传统坡屋顶,立面材质使用当地木板饰面,拆除破损严重的棚架,扩宽广场空间,并在广场中间设计体现当地特色的文化柱,让游客一进入村寨就有良好的视觉感受,身心也陶醉在一个浓郁的特色苗寨中。
当地传统苗居经过多年气候环境筛选,是适应地域特点的选择,不论是保护与发展传统苗居都需要挖掘其深层次的内在特点,在深入的调研分析中,发现苗居受地理、气候、材料、生产、生活等因素的影响,苗寨多为依山而建的木建筑,具有以下特点:
(1)建筑选址:依山而建,在山脚或半山建房
由于十八洞村雨水多,云雾多,空气潮湿,加之山中野兽、毒蛇出没,为适应山区环境,村寨内建筑均依山而建,靠山取材。
(2)建筑风格:一字型一层木结构青瓦房
苗乡多为吊脚楼,但十八洞村所在的区域小台地较多,因此建筑多为“一”字型穿斗式木结构。“一”字型青瓦房主要包括三柱四挂、五柱六挂、五柱七挂、五柱八挂、五柱九挂等,多为横开三间,也有多间连开的。建筑面积多以3开间为主,部分为4-5个开间,每个开间宽约4米,进深约7-9米,面积在90-120平米之间 。房屋多以木或竹作为墙面,盖手工小青瓦,建筑底部垒石以防水,屋前多用青石板砌成坪场,也有部分为水泥地面。坪场主要用于休息和晾晒谷物。
(3)特色元素:堂屋、火塘
堂屋:十八洞村苗家堂屋,一般大门往内退至金柱后安门,靠火塘屋一方的后金柱为主柱,苗语称“牛能”。苗俗重椎牛,吃牛人家兴在堂屋主柱上绑一水牛角,表示吃过牛或以示富裕。
火塘:火塘是苗族农家做饭用餐、烤火取暖及休息闲聊的常用之所。除婚丧喜庆宴客用灶之外,常年炊事多在火坑进行。根据调查,十八洞村不同姓氏的火塘位置不同,隆、龙、施姓人家的火堂位置在右侧,而石姓人家的火堂位置在左侧。
堂屋、火塘、院坝等公共空间与交流空间较为宽大,在旅游开发中可以发展成为很好的公共休闲空间。统一的一字型建筑形式,便于后期改造方案的实施,尤其是村民自行改造。当戎寨是四个村寨中规模最小的村寨,全村仅27户108人。当戎寨自然布局,建筑错落感较好,巷道肌理和村落形态保存较为完整。
十八洞村当戎寨建筑风貌改造对比
现状民居均为居住功能,建筑质量较好,但院落空间景观单调,缺乏文化氛围;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不配套。为了发展旅游新功能的需求,提出了以下几点改造措施:
1、提升措施
(1)保护当戎寨传统风貌,强化苗寨特征:继续保持当戎寨的空间格局、巷道肌理和传统风貌,对不协调的建筑使用传统的瓦、木、石、泥土等进行风貌改造,使其与周边建筑相协调,打造特色鲜明的
苗寨。
(2)重塑当戎寨景观形象,完善当戎寨观光游览体系:用桃花包装当戎寨,将桃花运用到村寨环境的美化当中,并在空间梳理的基础上新建球场、桃花谷等景观节点,丰富当戎寨景观效果,塑造“桃园山谷”的形象,提升观光游览价值。
(3)植入商业业态,提升村寨活力:结合节点打造,利用现状民居进行改造,引导农户参与乡村旅游,植入餐饮、休闲、娱乐等业态,打造类型多样的游客消费空间。
2、传统民居内部功能改造
十八洞村四个村寨均为保存完好的苗家传统村落,全村有90%以上的的建筑为传统苗家民居,百年以上的古建筑约占10%。十八洞村整体建筑质量较高,便于后期改造利用。
(1)先期选择基础条件较好、发展空间大的农户进行先期示范,重点从树木栽植、庭院绿化、民俗文化、接待礼仪等方面进行着重培育,高标准建设成示范性民宿,为今后民居住宿发展提供样本。
(2)充分利用现有民居发展民宿住宿设施
为了便于游客休息与体验十八洞村的乡村生活,根据游客的消费特征和需求要素,鼓励环境安静、有较大剩余房屋空间的农户通过出租或自营的方式改造5—6间住宿服务设施。内部设施可以相对简单,但卫生条件一定要达到相应的服务质量标准。这是区域内解决旅游住宿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社区经济,扩大社区就业的主要措施。
(3)适当发展乡村客栈,满足团队游客的住宿需求针对政务培训考察、学生乡村生活体验等团队市场,选择视野开阔、用地条件较好、区位优良的地方,新建乡村客栈。客栈依山就势,以苗族民居风格为主,采用木结构,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同时要求内部生活设施先进齐备,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传统苗居内部改造图
3、苗族建筑创新与再利用
十八洞游客中心以当地苗家建筑风格为基础,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游客中心:建筑形式取自当地苗族民居,宽大、轻巧的瓦顶很好的融入了环境,外立面采用环保木材并做墙面绿化处理,同时将本地垒石手法运用于地形的高差处理,达到适应场地的效果。
十八洞村游客中心效果图
充分挖掘苗族元素,利用到建筑和节点设计:挖掘苗族文化,提取蝴蝶妈妈、枫木鼓、绺巾上的牛角、苗族历史传说故事、苗族农耕生活场景等文化元素,主要体现在建筑外立面装饰上,从鼓形的柱头和墙面苗族生活场景的展示,处处体现传统苗族建筑和现代设计手法的融合,使此游客中心成为较为合理的方案设计。
依据旅游厕所设计规范标准,延续当地苗居建筑形式,将旅游厕所功能合理的融合于现有的建筑,同时在柱头横梁上强化原有建筑特色,把当地纹饰元素装饰于建筑上,很好的体现了苗族特色的建筑风貌。
十八洞村旅游厕所效果图
建筑屋顶与墙面架空,有利于快速排除厕所产生的气味。建筑多采用本地片石,木材,青瓦等材料,能很好的融合整体的苗族风貌,达到较好的外部形象。
综上所述,苗寨的保护与创新是一个综合考虑的问题,既要符合整体村寨风貌的协调,也要满足新型旅游发展的需要,通过上述一些解决措施为苗寨的发展提供一条解决之道。
本文作者:来也股份区域旅游产业规划部郭泽文
延伸阅读(点击查看):
乡村旅游扶贫何以“精准”——以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旅游扶贫规划为例
本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来也股份”
编辑:Y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