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也动态2016.07.15
日前,《东道主与游客——青藏高原旅游人类学研究》正式出版,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约35万字,为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青藏高原旅游人类学研究”项目的最终成果形式。
该书凝聚了5位课题组成员(杨振之、宋秋、胡海霞、阳宁东、马琳)近10年的研究成果,从多个视角展开研究,有助于解决东道主社区居民如何参与旅游、如何通过旅游业获益,如何保护继承传统文化等问题,具有现实应用价值。
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旅游的本质是什么?”
“东道主真实的文化在何处,游客又能否寻找到文化的真实性?”
“游客是否应该参与东道主的文化创造,符号化旅游何以实现?”
“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应该如何解决?”
这些都是旅游研究中的基本问题,事实上,旅游研究的其他许多问题也都从东道主与游客的关系发端出去,而这些“基本问题”往往为研究者所忽略。
本研究就是要对这几个基本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系统回答。对这些基本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推动学界对基础研究的关注,夯实旅游发展的理论基础;能够为我们认识旅游带来新的视野和新的认知,帮助我们厘清思想上的错误认识;更重要的是,本研究有助于解决东道主社区居民如何参与旅游,如何通过旅游业获益,如何保护继承传统文化等问题,具有现实应用价值。
(一)主要内容
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为案例,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从多个视角对东道主与游客关系展开讨论。
游客对东道主的造访,本质上是寻找“诗意地栖居”的生活,是寻找不同于惯常生活的生活方式,是寻找获得差异化的体验,获得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体验是旅游的基本特征。人类在惯常生活中的居住方式,充斥着“腻”和“烦”,缺少“诗意”,旅游便成为充满“诗意”的另类的居住方式和生活体验,旅游是人类的居住方式向远方的延伸。
第一篇:作为本书的总论,提出本研究的核心问题,奠定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研究认为旅游本质上是走向遥远生活的居住,是获得自身显现的诗意地居住。
第二篇:选择丽江古城为例,基于对话理论来构建新型的主客关系。
第三篇:通过对拉萨及其周边地区的田野调查,发现在旅游的影响下,西藏传统的手工艺人和手工艺品与游客之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旅游场域,传统的手工艺人和手工艺品面临着完全不同的生存状态。
第四篇:以九寨沟为例,以民族歌舞表演为切入点展开对旅游真实性问题的研究。
第五篇: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的茂县羌族聚居区的调查,发现政府机构对羌族文化保护的推动和民间响应使羌族村落传统生活空间得以延续。
(二)重要观点
1、提出了“游客对东道主的造访,本质上是寻找‘诗意地栖居’的生活”这一新的理论观点。
2、提出了“前台、帷幕、后台”这一新的保护与开发的新模式。
3、研究了旅游的符号化与符号化旅游。
4、提出了“旅游对话是实现诗意栖居于大地的必由之路”这一重要观点。
5、引入场域理论,提出旅游研究新视角。
(一)可能的学术价值
本研究引入符号学理论、现象学理论、文化真实性理论、前后台理论、对话理论、场域理论,从多个视角展开对东道主与游客关系的研究,其中一些研究视角尚属首次,极大地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本研究选取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迅速的青藏高原为例,从民居客栈、民族手工艺、文化展演、文化空间多个方面入手展开研究,丰富了该领域研究的视野。
本研究在深入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创造性地升华和构建出具有我国本土特色的旅游人类学重要理论,有利于推动我国本土特色的旅游人类学理论的构建与创造。
(二)可能的应用价值
本书中关于旅游本质问题的研究,能够引领现代人的健康生活,促进他们在旅游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和实现自我,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对东道主而言,认识到旅游的本质在于“诗意地栖居”则有助于他们在打造旅游目的地时更加注意诗意环境的营造、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产品文化内涵的挖掘。
主客对话理论的提出找到了激发历史文化社区生命活力的途径。
旅游场域理论的建构能够帮助东道主认识到自身拥有的资本的价值并找到正确的竞争策略。
前台、帷幕、后台理念模式则通过旅游空间的合理布局与组织管理解决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的矛盾冲突。
上述理论、发展模式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应用将推动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和生态文明,同时对其它地区也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本研究还有助于原住民参与旅游业,在发展旅游中获益并有效传承传统文化。
本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来也股份”
编辑:YM